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,提取时代关键词,记录国家成长与进步。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《时代关键词》本期推出购物篇。关键词特别提示:供销社、百货大楼、超市、购物中心、电商。
今年74岁的李国安曾是湖南省湘潭市响塘区仙女乡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,玻璃柜台、格子货架、老算盘、铁丝传票夹都曾是刻在他脑海深处难以消逝的画面。1971年,第一次拿到供销社工作证的兴奋心情,他还记得。李国安说:“一般都没有名额,响塘区就只我一个,几百个职工里就只我一个。过去的营业员,高高在上,农民都要巴结你,我跟这个营业员关系好,是一种荣耀。”
新中国成立初期,供销社曾是城乡间的显著标志和唯一商业综合体。那时候的孩子们,如果妈妈带着到供销社转一转,就能开心好几天。在那个物资供应尚不丰沛的年代,从日用品到农业必需品,再到土特产,供销社构成了农村生产、流通的全方位服务体系。李国安回忆说,为了让商品流动起来,“站柜台”不总是他的工作常态,“下乡”成了每周一次的固定工作。“每一个星期每个人要去一次,像我,担扁担下乡,我走了两个村,一个栲木村,一个长岭村,有时候卖一点日用商品出去,再收购农副产品进来,主要以鸡蛋为主。”
李国安说,物资紧缺是那个年代最突出的印记。“包括木耳、粉丝都是紧俏商品,都要按分配,一到过年来一批,家里吃的粉丝都是紧俏商品,一个月只来四五斤,包成一两一包,有时候就要排队,调一批棉绸过来,早上六点就开始排队,谁排在前面就可以买一段,一段就是六尺,这就是紧俏商品。”
孙韶昆:“那会全是柜台式的消费,里三层外三层的全是顾客,我就看中一件大红色的羊毛衫,我爸说太贵了是不是别买了?我哥说没事,哥挣钱了哥给你买,我哥费了半天劲挤进去给我买了一件羊毛衫,应该是我穿的第一件羊毛衫。”
1989年的新年,孙韶昆因为穿上了这件红毛衣而格外开心,这也是她对于石家庄市人民百货商场的儿时记忆。
从1955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投资的大型百货商店——北京市百货大楼,也是“新中国第一店”正式开业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百货大楼在全国遍地开花,这种有别于供销社的商业业态,能够带给顾客更加良好的购物感受以及更多的选择,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。
1994年,当年那个挤不进柜台的小姑娘,如今已亭亭玉立地站在了柜台里面,孙韶昆成为了百货商场服装部的一名售货员。伟德孙韶昆说,那时候卖货太容易了,“他往我们这边发货,然后我们就去库里去接货一车一车地往上拉货,大中小号就那么哐哐地卖,还有卖真丝的那种裤子、褂子,根本就不停手,一天几十条的卖,真的是非常火那个时候。”
孙韶昆说,商场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,极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。“当时进人民商场也非常不好进的,因为那个时候人民商场的效益还是非常高的,我刚入职的时候大概是底薪是200多,但是那个时候有小指标提成,当时一个月的提成大概就会在八九百,我比我爸爸妈妈挣得都多。”
进入九十年代初期,随着收入增长的还有竞争的压力,全国各地百货大楼业态迅速扩张。也在倒逼革新销售模式,人民商场做出了“撤去柜台”的大胆尝试。
孙韶昆说,最开始大家还是有各种顾虑。“大家都认为开架售货,会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,像丢货或者是顾客不敢进,有的时候老师傅们也会说看好货,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好,而且顾客的感觉会更好一些。由这种柜台式的销售改为这种开放式的销售,确实是开创了一个先河。”
当百货大楼开始进入竞争的时代,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州,另一种商业模式横空出世。
1980年,在广州友谊商店工作的叶量涵和当时的4位商店主要领导一起到香港裕货公司学习。在香港的7天里,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了“超级市场”这个概念。
叶量涵说:“一看我傻了,他一打开电脑,今天什么东西好卖,卖了多少,库存还有多少,一按就出来了。”
借助香港裕货公司赠送的5台迭代的电脑收银机,10台商品打价机和一批消耗品,回到广州后,叶量涵和同事们立即开始筹建自己的超市。商店在培训员工英语、日语等外语水平的同时,给员工的服务礼仪设定了更高的标准——必须化妆,叶量涵说,这给当时崇尚朴素之美的国人带来了莫大的冲击。“他说广州有个商店要营业员化妆上班,他说我们中国的妇女几千年来受了封建主义,现在还有人想把我们的女孩子拉回到封建社会里面去,所以一点点改革在那个时候是有点阻力的。”
尽管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,但友谊商店变革的决心没有动摇。1981年4月12日,内地第一家自选超市——广州友谊超市正式对外营业,第一波前来购物的市民周永宁回忆说:“感觉一方面是很新鲜了,就自己喜欢什么就拿什么,感觉到很自由,又好像身份都高了。”
1983年北京京华自选超市,1985年杭州菁青自选商场相继开业,此后越来越多的超级市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。人们对于购物体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。如何吸引消费者、留住消费者,超级购物中心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。
1996年6月22日,济南银座商城开业,如今已是商城副总经理的刘红燕回忆说,那时的银座尝试先引入餐饮、娱乐等业态来吸引顾客流。
刘红燕说:“很多人可能听到你这儿开了一家银座的店,而且和传统的百货是不一样的,他是想过来看个新鲜。除了零售以外,我们当时还有地下也有这个美食街,还有保龄球馆和动感影院,在当时也是非常时兴的这种娱乐项目,而且是比较超前的。”
刚开业的银座商城虽然已经具有了购物中心的雏形,但零售业态仍然高居80%以上。2010年前后,银座商城母公司鲁商集团果断对经营业态进行调整。2011年,济南首家家庭娱乐购物中心银座和谐广场开业,至此,银座真正成为集购物、餐饮、休闲、娱乐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超级购物中心。
刘红燕说,真正的超级购物中心有“大、多、高”三大特征,占地面积大、停车面积大;行业多、功能多;购物环境要求高,档次高等。
刘红燕说:“像购物中心来讲,从经营模式上大部分是租赁品牌,那我们传统的百货,可能更多的是联营。现在新增的这些体验业态来讲,我们基本上也是按照购物中心的租赁模式在做。”
不过,近年来,银座商城再次面临着变革转型的压力。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同业竞争,新的超级购物中心不断拔地而起,另一方面来自电商的异军突起。
李桢是某电商平台商铺的主理人,她正在监督员工打包发货,一排排光鲜亮丽的新娘头饰就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。2003年5月10日,她的店铺在平台上线,成为该平台的第一批店铺。经过21年的发展,如今店铺已经成为该平台“浪漫婚礼首饰店铺榜”的第一名了。
李桢说:“我那个时候是微软的系统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,我就是喜欢饰品,小时候一个梦想,其实就是开一家小小的饰品店,某个下雨天有个客人来在我这儿……”
2003年初夏,李桢的第一单生意从她的QQ弹窗开始。一位“准新娘”咨询店铺的饰品,两人断断续续聊了快一周,买家纠结许久,还是放弃了在线上下单。然而,这边刚和买家告别,李桢的手机就收到一条收款短信,有买家打款下单了。
李桢:“我自己有一个论坛,我们所有有库存的商品全部登在淘宝上,我的那些粉丝们知道哪些东西我有货,他想要就直接跟我讲,因为当时是没有旺旺的。”
随着平台工具的升级,店铺的经营也顺风顺水。2006年,店铺终于拿到了第10000个好评,荣升为皇冠店铺。她和她搭档两个人就成立了工作室,专注做电商了。
2012年左右,李桢店铺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万元。然而,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,开网店的人蜂拥而至,李桢也触到了流量瓶颈。就在这时,飞速发展的大数据却帮她扳回一城。李桢说,通过平台后台数据分析,他们的客户群早已从“准新娘”转化为职业化妆师。
李桢说:“我第一次参加上海的国际婚博的展会,从线上走到线下,这是我在这一个行业里边第一位从线上走到线下的。我就给我的客户就开办我们的第一期名师讲坛。我就下了一个决定,再把我们的工作室一分为二,我撇出来一个区域,探索新的品类,我一直和我的客户在一起了解他们的需求,提供解决方案。”
目前,像“水舞”一样的店铺在该平台已有1300万家,2023年,中国电商市场已经有5个商品交易总额超过万亿的平台。从三尺柜台到不受时空限制尽情买买买的电商……75年来,中国消费者的购物变迁史令人眼花缭乱,而这背后,则是一个消费强国的崛起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7万亿元。强大的消费市场,不断开放的商业观念,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,未来,时代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?(记者周尧 尧遥 郑澍 林岩)
时代关键词丨购物篇:三尺柜台、开架售卖、直播带货……哪一种购物方式你情有独钟?
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《时代关键词》本期推出购物篇。关键词特别提示:供销社、百货大楼、超市、购物中心、电商。